专业选择 » 艺术学基础知识:西安电影编导培训
|
艺术学基础知识:西安电影编导培训
|
西安高校教师艺考联盟会
|
于2012-07-29 17:07发表
|
阅读次数
|
3274次
|
|
第一章 电影基本概念
第一节 电影分类概念
一,电影物质层面概念
二,电影美学层面概念
美学层面的电影则是指电影艺术。即以电影技术为手段,通过画面,声音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里,在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性艺术活动。
三,电影片种
指电影作品的类别,是按照电影作品的功能定位,所承载信息和技术手段等来划分。一般来讲,电影作品被划分为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含新闻片)和科学教育片(简称科教片)四大类。
四,电影类型
第二节 电影的性质
一,物质基础
二,心理基础
三,综合性
综合性是电影的重要特性,电影同时具有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特点与属性,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展示空间,同时在空间的变换中表现时间。电影吸收,融合了传统艺术中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文学,戏剧等多种门类的不同元素于一身,形成自身的全新属性。
四,产业性
五,艺术性
电影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是以相关技术为手段,通过画面,声音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里在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具有特殊的艺术性。
六,科技性
第三节 电影的功能
一,再现功能
电影是记录声像,传播信息与感情的艺术样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电影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
二,表现意义
这一表现意义植根于电影的假定性和符号性。
三,教育功能
四,审美价值
电影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视听综合不仅使电影具有真实再现性,同样也可以上升为电影的美学特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五,传播媒介
第四节 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
一,电影与戏剧
二,电影与音乐
三,电影与美术
四,电影与电视
第二章 电影构成的物质材料和形式要素
第一节 影像镜头
一,景别
景别是被拍摄的事物(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
主要有以下5种:远景: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
全景:表现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
中景:表现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
近景:表现人身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其面积占画幅一半以上的景别。
特写:表现人身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的景别。
二,构图
电影构图是结合被拍摄对象(动态和静态的)和摄影造型要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有重点地分布,组织在一系列活动的电影画面中,形成统一的画面形式。
三,光线与色彩
四,运动与造型
一般所说的电影运动指摄影机的运动,它主要包括6种基本形式:1)推镜头 2)拉镜头 3)摇镜头 4)移镜头 5)跟镜头 6)升降镜头
第二节 声音
一,人声
人声是有声片出现之后最主要的故事片声音要素。
对话:"对话”又称“对白”,是指剧情中人物之间用语言相互交流,和现实生活中的对话相比,它是一种在创作意图下被“设计”出的语句,具有很强的动机。
独白:又称“内心独白”,从技术上看,声源来自画外,而从叙事上则是来自画面中某个人物的内心,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披露。
旁白:是电影独有的一种人声运用手法,由画面外的人声对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加以叙述,抒情或议论。
二,音响
音响概念
音响作用
三,音乐
四,声画关系
形式层面
内涵层面:在内涵类型上把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分为“声画合一”与“声画对位”。
第三节 蒙太奇
一,蒙太奇概念意义
概括地说,蒙太奇是指通过对镜头哦也进行有目的,有逻辑地组接,在其间建立联系,从而产生丰富意义的电影创作手法。
二,蒙太奇类型功能
叙事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
第四节 长镜头
一,长镜头概念
一般指在影片中延续时间较长的镜头,多在30秒到10分钟之间。
二,长镜头意义
长镜头的意义不仅在于其作为一种电影摄影技巧,而主要在于其电影美学方面的贡献。
第三章 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简况(包括港台)
一,20年代以前电影概貌
(一)1905年以前的中国电影“史前期”
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1905年中国电影出现。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定军山》,此前的中国电影放映,流通史就可称为“史前期”。早在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又一村”就放映了“西洋影戏”,即电影。而在北京,1902年也第一次放映了电影。
(二)20年代中国电影的萌芽与初创期
中国民族故事片的最初尝试是由1913年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开始的。由中国第一代影人张石川和郑正秋第一次合作拍摄。
自1920年到1921年间,在上海开始了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的摄制,其中,最早的几部是《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20年代电影发展经历了2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即在1926年前和1926年后的不同风貌。前一阶段以滑稽和社会家庭问题的表现,形成内容多样又良莠混杂的局面,包括现存最早的中国影片《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在内的滑稽片,和社会家庭问题影片《孤儿救祖记》(1923年)。后一阶段则被滚滚而来的时潮所裹胁,早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蔚为壮观的商业类型片风行时期。
二,30年代电影艺术成就
(一)基本评价
30年代才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
(二)主要成就
1. 30年代中国电影取得的杰出成就,和新时潮的出现,都和左翼电影运动(也称新兴电影运动)有直接关系。
2. 现实主义传统形成。
3. 完全有声片的成熟。
(三)抗战时期电影状况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抗战时期电影。
三,40年代战后电影成就
(一)战后电影
是指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电影创作时期。战后,中国电影也开始复苏发展。终于迎来比较厚重的成熟之期。这种成熟与厚重的基本标志是:
产生了一批堪称优秀的作品:包括昆仑公司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等。文华公司的《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哀乐中华》,《艳阳天》等。以及《天堂春梦》,《遥远的爱》,《松花江上》,《幸福狂想曲》,《乘龙快婿》,《还乡日记》,《夜店》等。
传统电影走向成熟: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影片达到了中国传统电影所能达到的高度,现实主义以更为自觉和深入的姿态确立自己稳固的地位。
创作视野更加扩大:在现实批评为主导的背景下,也出现以《小城之春》为标志的诗意文人电影,和《太太万岁》等世俗喜剧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多样形态成熟做出了贡献。
(二)战后电影类型
主流形态影片:代表了战后中国电影的主流方向的现实影片创作是中国电影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史诗悲剧的典型代表;《三毛流浪记》是喜剧与讽刺艺术的结合的较好作品;《乌鸦与麻雀》在喜剧艺术与隐喻手法的结合上作出了出色成就;《八千里路云和月》是抗战岁月纪实风格的突出影片;《万家灯火》是战后中国电影冷峻现实主义的典范。
多样形态艺术风格创作:在电影语言上最为独具一格的是《小城之春》。
讽刺艺术的温情化,喜剧化创作:战后喜剧电影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文华公司出品的社会风俗喜剧,如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的《太太万岁》,桑弧编剧,黄佐临导演的《假凤虚凰》,以及陈鲤庭导演的《幸福狂想曲》等。另一类是以昆仑公司出品的讽刺喜剧,如郑君里导演的《乌鸦与麻雀》,赵明,严恭导演的《三毛流浪记》,以及张骏祥编导的《还乡日记》,《乘龙快婿》等。
四,50—60年代电影要况
(一)1949年开始的当代中国电影
(二)50——60年代电影新状况
(三)阶段变化与艺术曲折
建国初期:较好的创作包括:《桥》,《白毛女》,《中华儿女》,《钢铁战士》,《翠岗红旗》,《新英雄儿女传》,《南征北战》,《我这一辈子》,《关连长》,《龙须沟》等。
5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较好的作品有:《祝福》,《董存瑞》,《宋景诗》,《柳堡的故事》,《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平原游击队》,《不夜城》,《家》,《鸡毛信》,《不拘小节的人》,《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1959年高潮时期:其中有《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林则徐》,《风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老兵新传》,《回民支队》,《战火中的青春》,《今天我休息》,《红旗谱》等。
1962年左右的时期:《革命家庭》,《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枯木逢春》,《甲午风云》,《李双双》,《早春二月》,《小兵张嘎》,《农奴》,《舞台姐妹》等。
五,70——80年代改革开放高潮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
新时期电影经历了几个明显阶段变化:1.恢复期 2.收获期 3.分化期
(二)艺术创作高潮形成
70年代末期的以战争退居后线情感前推的《小花》,表现对极左年代人性变异讽喻的《苦恼人的笑》,和揭露“四人帮”年代政治迫害的《生活的颤音》为标志的一批电影出现,开始了新电影观念变革的先声。《归心似箭》,《巴山夜雨》,《今夜星光灿烂》,《天云山传奇》是同时期艺术表现的出色表现。
(三)艺术经验总结
1.从政治视角转向艺术视角
2.人伦情感的复杂和反思
3.生命意义的肯定和思索
4.文化反思责任的增强
六,9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局面
(一)基本状况
(二)多元化格局
1.《秋菊打官司》,《背靠背,脸对脸》,《站直了别趴下》,《埋伏》,《民警故事》,《混在北京》,《家事》,《红西服》,《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安居》,《没事偷着乐》,《一个都不能少》等出色代表作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加现代主义的最为芜杂状态。
2.突出者如《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红河谷》等,歌咏时代的英雄人物。在世纪末,《横空出世》,《我的1919》等优秀之作。
3.90年代开始,如《巫山云雨》,《牵牛花》,《小武》,《冬春的日子》,《长大成人》等突出之作。
七,香港电影发展概况
(一)基础准备背景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香港电影诞生于1913年,即故事短片《庄子试妻》。
(二)成长发展时期
(三)转型拓展时期
新派武侠片:李翰祥导演的《儿女英雄传》,岳枫导演的《燕子盗》,以及张彻拍摄的《虎侠歼仇》。邵氏公司推出张彻导演的《独臂刀》和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两部武侠电影,标志着新派武侠片的正式诞生。
李小龙真功夫:1971年,罗维导演了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罗维导演的经典代表作《精武门》。此后,《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标志着香港功夫武侠片正式国际化。楚原《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
喜剧功夫片:武侠功夫片喜剧化,在1978年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和《醉拳》两部影片之后成型。
(四)多元化创作时期
1979年,章国明《点指兵兵》,徐克《蝶变》,许鞍华《疯劫》,翁维铨《行规》。方育平《父子情》,《半边人》,许鞍华《投奔怒海》,严浩《似水流年》。
武侠功夫片: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主演的影片《少林寺》,引起轰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徐克相继推出了《黄飞鸿》,《狮王争霸》,《王者之剑》等黄飞鸿系列电影。由徐克监制,李惠民导演的翻拍片《新龙门客栈》更是经典之作。现代枪战片《英雄本色》,之后吴宇森继续推出《英雄本色2》,《喋血双雄》,《喋血街头》等独特的品牌枪战片。
喜剧片:1982年首先出现了麦嘉,许冠杰,张艾嘉,黄百鸣等人合作的《最佳拍档》。而周星驰1988年主演的第一部影片《霹雳先锋》标志香港喜剧电影中最重要的类型—“无厘头”喜剧的诞生。
鬼怪灵异片:许鞍华执导的《撞到正》首开风气,之后陆续推出洪金宝的《鬼打鬼》,午马的《人吓人》和刘观伟的《僵尸先生》,《僵尸少爷》等系列影片。程晓东的《倩女幽魂》系列和关锦鹏的《胭脂扣》等影片堪称“一武一文”。
文艺爱情片:1984年关锦鹏《倾城之恋》,90年代陆续出现梁普智《等待黎明》,关锦鹏《胭脂扣》和《红玫瑰和白玫瑰》,许鞍华《半生缘》,罗卓瑶《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等情感影片。爱情片:张艾嘉《最爱》,陈可辛《双城故事》,许鞍华《今夜星光灿烂》,罗卓瑶《我爱太空人》,张婉婷《秋天的童话》,张之亮《仙乐飘飘》等经典。90年代,尔冬升《新不了情》,陈可辛《甜蜜蜜》。
(五)“九七”回归后的香港电影发展
八,台湾电影发展状况
(一)台湾早期电影
1949年春天,上海国泰电影公司导演张英,张彻拍摄的影片《阿里山风云》成为了台湾第一部自制的国语故事片。
(二)60—70年代的台湾电影
“健康写实主义”电影出现:1963年初李行独立制片的影片《街头巷尾》,是台湾国语影片中第一部具有艺术创见的,同时写实温情的峰哥也符合“健康写实主义”的标准的影片。
民营独立制片公司的创作
琼瑶电影
硬派拳头片和软派文艺片并行
(三)八十年代台湾新电影
开山之作是《光阴的故事》。
(四)90年代以后的台湾电影
第二节 西方电影的历史发展简况
一,美国电影简况
(一)美国默片时代
格里菲斯于1915年编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早期电影的集大成之作,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形成。
20年代是喜剧的黄金时代。在美国四大谐星卓别林,勃斯特基顿,哈洛德劳埃德和哈莱兰登中,查理卓别林是美国影史上最杰出的喜剧演员。他所主演的《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成为名垂影史的优秀影片。
(二)有声电影时代
1927年,华纳公司推出了百老汇的走红歌舞片《爵士歌王》,第一部有声电影出现,1929年摄制的《纽约之光》是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电影。
嘉宝主演的《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以及由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
(三)二战时期创作
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华纳公司拍摄的《卡萨布兰卡》最为著名。
(四)二战后现代电影形成
新好莱坞的崛起一般以阿瑟佩恩的影片《邦尼和克莱德》(1967年)等作为标志。标志新好莱坞开端的代表作还有《逍遥骑士》(1969年),《毕业生》(1969年),《教父》(1972年),《向我们一样的贼》(1974年),《现代启示录》(1979年)等。
(五)70年代至80年代状况
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从《克莱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到《坠入情网》,《金色池塘》,《雨人》,《为黛西小姐开车》等,既为奥斯卡奖所青睐,又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共鸣。
乔治卢卡斯制作出了《星球大战》系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大白鲨》,《夺宝奇兵》,《紫色》,《太阳帝国》,90年代的《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
(六)90年代至今趋势
科幻大片:《星球前传 幽灵的威胁》,《木乃伊》等,90年代的好莱坞,《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狮子王》,《辛德勒名单》,《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等。
二,法国电影简况
(一)早期法国电影
电影诞生在法国,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兄弟的公开放映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开始。
(二)20年代先锋电影
印象派:杜拉克1922年拍的《微笑的布德夫人》,冈斯的《车轮》,《拿破仑传》,莱皮埃的《黄金国》,爱浦斯坦的《红色旅店》等是印象派影片的代表作。
抽象主义电影:费尔南多莱谢尔的《机器舞蹈》和雷内克莱尔的《幕间节目》。杜拉克后期拍摄的《僧侣与贝壳》被认为是超现实主意的第一部作品,而超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布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
(三)30年代诗意现实主义
诗意现实主义鼎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让累阿诺。他最重要的影片是《幻灭》(1937年)和《游戏规则》(1939年)。
(四)二战之后的电影思潮
1958年是新浪潮诞生的一年,主要作品有特吕弗的《淘气鬼》和夏布罗尔《漂亮的塞尔其》。左岸派的主要成员及其代表作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亨利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罗布格里叶的《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1967年),玛格丽特杜拉的《印度之歌》(1975年)等。
(五)80年代以后
三,德国电影简况
(一)早期状况
1919年,德国拍出了第一部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
(二)二战以后创作
(三)90年代以后
《快跑,罗拉》的问世,让导演汤姆泰克沃一举成名。
四,意大利电影简况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真正历史开始于1945年,即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那一年。从1945年到1950年,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悲惨的追逐》,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等。
(二)政治电影和现代主义电影
帕索里尼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1975年,他又推出了《萨罗》,(又名《索多姆120天》),贝尔托卢奇《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年)和《月亮》(1979年)。
(三)80年代后创作
安东尼奥尼《云上的日子》,费里尼《女人城》等,贝尔托卢奇在1987年拍摄了轰动一时的《末代皇帝》,又执导了文艺片《盗美人》(又译《偷香》)
五,前苏联与俄罗斯电影简况
(一)早期蒙太奇学派
(二)30——40年代创作
《夏伯阳》的成功标志着苏联电影创作走向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阶段,此后的代表影片有《马克辛三部曲》以及《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40年代后期,银幕上出现了《攻克柏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三)50年代以后发展状况
《第四十一》(1956年)以人物心理刻画为特点,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以及人性受到环境制约和影响的问题。《士兵之歌》(1959年)以散文化结构叙述了卫国战争期间一个年仅19岁的普通士兵六天的生活经历。《雁南飞》(1957年)通过一对热恋的青年在战争年代的命运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罗姆《一年中的九天》和《普通的法西斯》。塔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和《安德烈鲁勃廖夫》,《镜子》等。
70年代的突出代表作:罗斯托玆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80年代以《悔悟》为代表的反思历史影片不断涌现,包括:《小薇拉》,《国际女郎》等。
1994年米哈尔科夫《太阳灼人》,90年代中后期谢尔盖鲍德洛夫《高加索俘虏》,米哈尔科夫《西伯利亚理发师》,亚历山大普洛什金的《上尉的女儿》。
六,欧洲其他国家电影简况
(一)英国电影简况
30年代亚历山大柯达《英宫艳史》,希区柯克《39级台阶》,约翰格里尔逊为首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拍摄了《飘网渔船》,《锡兰之歌》。
50年代:大卫里恩《桂河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格医生》,《印度之行》等。
70年代:《星球大战》,《超人》,《法国中尉的女人》,《火的战车》,《甘地传》,《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90年代:包括《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1994年),《列车》(1996年,又译《猜火车》),《一脱到底》,《诺丁山》等。
(二)瑞典电影简况
早期创作状况
复兴人物:英格玛伯格曼《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等。
(三)西班牙电影简况
1961年,布努埃尔《比例迪亚娜》。卡洛斯绍拉《流浪儿》,《狩猎》是“新电影”的代表作。
80年代,阿尔莫多瓦的主要影片有《激情迷宫》,《在黑暗中》,《捆着我,绑着我》等。90年代,《关于我的母亲》。
第三节 东方电影发展简况
一,日本电影简况
初期成就:1889年,日本开始拍摄自己的影片。
二战后发展:1951年,黑泽明《罗生门》问世。
20世纪60,70年代前后:大岛渚被誉为“日本电影新浪潮的旗手”,拍摄了《青春残酷物语》,《感官王国》等,新藤兼人《裸岛》,今村昌平《日本昆虫记》,《人类学入门》,熊井启《帝银事件 死囚刑》
70年代后期:今村昌平《黑雨》,周防正行《谈谈情,跳跳舞》(1996年),竹中直人《东京日和》(1997年)。
二,伊朗电影简况
初期:20年代末,伊朗出现第一部有声片。
第一次浪潮:达鲁什麦赫伊《奶牛》。
第二次浪潮:1987年阿巴斯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三,韩国电影概况
1923年韩国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问世,1935年由李明雨拍摄了第一部有声影片《春香传》并获得成功。
1999年《爱的肢解》,《加油站被袭事件》,《我心中的风琴》。
四,越南电影简况
1948年,越南拍摄了越南第一部无声纪录片《木化大捷》。1959年,越南出现了第一部故事片《同一条江》。
1991年,陈英雄《望夫石》,1993年,《青木瓜的滋味》。
五,印度电影概况
初期创作:19世纪末印度开始建立电影事业。1913年印度第一部故事片《哈里什昌德国王》产生。1930年印度诞生第一部有声影片《阿拉姆阿拉》。
50年代这一时期: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萨蒂亚吉特雷伊第一部”新电影“影片《道路之歌》,其后《不可征服的人》。商业影片大师拉兹卡普尔《流浪者》,《擦鞋童》。
60年代到70年代末期:米拉奈尔《早安,孟买》,《1998》,《季风婚礼》。
第四章 电影的类型与体裁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类型与体裁
一,概念
二,中国电影类型
(一)概念
(二)喜剧
基本概念:喜剧类型电影以实现笑为标准。
中国喜剧历程:《太太万岁》,《乌鸦与麻雀》,《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她俩和他俩》,《苦恼人的笑》,《黑炮事件》,《阿Q正传》,《错位》,《少爷的磨难》,《三毛从军记》,《王先生之欲火焚身》,《绝境逢生》,《甲方乙方》。
(三)悲剧
基本概念
中国悲剧电影:《神女》,《桃李劫》,《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小城之春》。
(四)正剧与主旋律
基本概念
主旋律创作:《孤儿救祖记》,《孙中山》,《开国大典》,《孔繁森》,《焦裕禄》,《法官妈妈》,《相伴永远》,《横空出世》。
(五)武侠功夫片
《大侠飞毛腿》,《儿女英雄》,《王氏四侠》,《一箭仇》,《黑衣女侠》,《五女复仇》,《方世玉打擂台》,《红侠》,《火烧红莲寺》,《黄飞鸿》,《精武门》,《卧虎藏龙》,《十面埋伏》,《七剑》。
第二节 西方电影的类型与体裁
西部片:第一部西部片是1905年埃德温鲍特拍摄的《火车大劫案》。其他经典的西部片有《红河》,《正午》,《野帮伙》,《午夜牛郎》,《与狼共舞》,《不可饶恕》。
强盗片:30年代《小凯撒》,《疤脸大盗》,70年代《出租汽车司机》,1972年《教父》,1974年《教父续集》。
音乐歌舞片:第一部歌舞片是《爵士歌王》(1927年)。30年代还有《蒙特卡罗》,《1933年的掘金女郎》,《42号街》。金凯利的代表作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雨中曲》等。七八十年代。代表影片有《歌厅》,《爵士春秋》,《闪电舞》以及《保镖》。
恐怖片:最早出现于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成为第一部恐怖片。堪称经典的有《德拉库拉》,《弗兰肯斯坦》。
|
|